音乐学系教授董蓉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音乐学系教授董蓉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刘昶
音乐学系教授董蓉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刘昶
4月22日下午,音乐学系教授董蓉作了题为《文本•角色•寓意——威尔第歌剧<奥赛罗>解读》的学术报告。本场学术报告是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学术报告——“当代文艺思潮系列学术讲座•博士讲堂”的第三场。音乐学系全体师生、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及来自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师生聆听了此次讲座。
董蓉是我院音乐学系教授,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西方音乐学会理事,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并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赴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深造。
学术报告内容以意大利作曲家威尔第的歌剧《奥赛罗》为例,对其戏剧内涵、音乐表现、人物形象塑造与象征寓意阐释等内容进行了深度剖析。研究者在中外音乐学研究领域对于整部歌剧研究、分析尚无成熟理论范式可直接借鉴的情况下,对歌剧进行音乐学分析的方法探索,并就西方音乐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如“歌剧中音乐与戏剧之间的关系”等,与美国音乐学家科尔曼等人的理论进行“对话”。
学术报告伊始,董蓉教授首先与大家分享的是她在整个研究中所面临的困惑、问题和思考如何解决困惑、阐述问题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其学术研究过程的艰辛与成果得出的来之不易,以及董蓉教授治学之严谨。
学术报告分别从“解读歌剧:立场与方法”、“文本特性:《奥赛罗》的三个分析向度”、“角色塑造:《奥赛罗》中的三个世界”、“寓意呈述:《奥赛罗》中的叙事线索”等角度对其研究成果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在立场与方法部分,董蓉教授指出,作为集音乐、戏剧、舞蹈于一体的歌剧是非常复杂的综合性艺术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具有相当的难度。以音乐学学科背景为立场的分析,核心问题是其中的“音乐与戏剧的关系问题”。对此董蓉教授提出的解读立场是“音乐承载戏剧”,即音乐具有戏剧的中心表达性。其具体的解读思路是关注音乐“如何说”的“写作策略”与音乐“说什么”的“形式意蕴”。学术报告的第二部分,展示了脚本(文学)、音乐以及戏剧动作等歌剧中所具有的三个向度在《奥赛罗》中呈现出的特点,并以剧中的“赞美合唱”为例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角色塑造”,结合音乐与人物性格的表达关系,对剧中的三个核心人物:奥赛罗、苔丝德蒙娜、雅古的角色塑造进行了分析。学术报告最后一部分对剧里贯穿始终、主导剧情的重要象征物“毒药”如何最初在雅古的音乐话语中呈示出来,继而随着情节进展逐步扩展到其它主要人物当中,最后主导了两位主角奥赛罗与苔丝德蒙娜的音乐特征这一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这一音乐特性转换体现出“音乐承载戏剧”的核心观点。
学术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还就威尔第《奥赛罗》与莎翁原剧的比较、音乐分析与音乐史学之间的关系等向董蓉教授进行提问。
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作总结。她指出,“博士讲坛”三场学术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我国当下音乐学博士教育的水平、学科发展的现状与相关前沿性问题。在未来的“博士讲堂”中,还将邀请全国各专业音乐院校的不同学科的博士学者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希望伴着“博士讲堂”讲座主题的拓展,音乐学系将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更加有效地推动学院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音乐学系 关冰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