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系教师关冰阳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音乐学系教师关冰阳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韩鹏

音乐学系教师关冰阳在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上作专题学术报告 摄影:韩鹏

      4月22日上午,音乐学系教师关冰阳作了题为《化熟为生•声音生态•现代性——民族音乐学三题》的学术报告。本场学术报告是第六届沈阳中外音乐文化交流展系列学术报告——“博士讲堂、当代文艺思潮系列学术讲座”的第二场,音乐学系全体师生、其他相关专业教师、研究生及部分音乐爱好者到场聆听。

      关冰阳是我院优秀青年教师, 2011至2015年于上海音乐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著名民族音乐学家萧梅教授。本场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是关冰阳在上海求学期间的学术成果。

      关冰阳的学术报告从三个方面展开他对民族音乐学的思考。一是瓦格纳的乐剧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介绍研究者如何转换自身身份,将西方眼光观察西方音乐的“我文化”研究,转化为民族音乐学者进行•的“他文化”研究,并运用结构学派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方法解析《尼》剧的思考和研究过程。二是关注本地区流行的民间体育运动“甩鞭”及其衍生的“甩鞭声音”,得出由“甩鞭”形成的“声音景观”其精神内核是形式现代化和精神传统化相结合的结论。三是对吉林延边地区的伽倻琴散调音乐进行历史的、共时的、多维的研究,并对作为传统乐器的伽倻琴在当代显现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入阐释。综合三个方面内容,关冰阳总结,没有孤立的、不可理解的、不可转化的研究对象,任何音乐或有含义的声音都是音乐持有者和受众需求的外在体现,“传统”也正是在对现代性的不断容纳中动态生成的。

      学术报告的最后,关冰阳对观众提出的伽倻琴与中国古筝及朝鲜族玄琴的关系、文化阶层是否标志文化差异、朝鲜半岛南北的伽倻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耐心解答。本场学术报告中,关冰阳扎实的田野工作、广博的知识储备、开阔的研究视野、谦逊的学习态度,以及流畅、幽默的陈述方式均给师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音乐学系主任冯志莲教授在学术报告后说,民族音乐学作为以方法论为标志的学科,在当今的音乐学研究中代表着学术前沿,并为其他学科和研究方向提供研究方法和学术理念,关冰阳学术报告中涉及的研究对象、观察视角、理论建模和阐述方式,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将后学者带入全新的学术语境中,并对这门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统音乐研究是我院音乐学专业中的优势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理论必将为传统音乐研究,及其他音乐学方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相信关冰阳的学术报告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也为即将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音乐学系 关意宁)